清代顾镐《射说》这样描述传统射艺的内功: 正心 【心无邪慝,杂念不乘】 诚意 【意在弝前,时思内外】 存神 【动止安闲,消除躁妄】 养气 【得失皆忘,喜怒不形。 尝读《符子》有云,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经寸之的。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闻之,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夫善射者莫如羿,而气动即不能命中,学者其可忽诸。然余谓非特习射云然,凡人处事,皆当神闲气定,始能谋出万全,否则未有不败衄者也。】 顾镐先生总结道:“以前虽有诸法之分,及至成功之后,止‘静熟’二字尽之矣。惟内功到则静,外功到则熟;以静为体,以熟为用。此即如来拈花微笑时也。”以“静”作为内功的目标和要求。但《射说》之中,并未提示内功的具体练习方法,未免美中不足,今特结合自身体会续之。 比之于传统射箭技术,其实内功心法是诸艺通用且从未断过传承的,这就是南传小乘佛教传承的内观修法。 内观是一种极少宗教色彩的修心方法。梵语vipas/yana^,音译作毗婆舍那、毗婆遮那。即观、观法与正观。即不向外求而深自内省,使内心趋向于真理之观察。内观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等无处不在的真理。自然就慢慢离欲,从中可以体验安详、满足和愉悦。它没有任何限制,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不会因为种族、团体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而且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对于射箭而言,内观修法可以养成日本弓道称之为“不动心”的精神状态,提高射箭的稳定性。 内观修法十日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三天的课程,观息法(Auapana)。以觉知呼吸为对象来训练心念的集中。要求学员只能观察纯粹的、自然的、一进一出、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是探讨自身实相的一个工具,是沟通身心的一座桥梁。人的呼吸机能兼具意识与无意识,刻意与自然动作的模式,体会到生命无常变化的本质。过道德的生活、守戒律,心念才能平静下来。守戒是这方法的基础,其目的是以纯净的戒为基石,训练心的专注力,使烦燥不安的心与身安静下来。前三天的观息法训练是为第二阶段做准备。这是戒、定的部分。 第二阶段,第四到第九天。进入内观法观察身心的实相,进入智慧的部分。此阶段训练的课题是有次序的观察全身自然呈现的感受,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分开一部分,一部分的去觉知身体上所呈现的感受。从粗重到细微、再细微的感受;直到细微到细胞的变化生灭,微原子粒的振动。不论是对粗重的,还是细微的感受,也不论是对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感受,都要保持敏锐的觉知和平等心,觉知感受而不生起盲目的习性反应,不再繁殖更多的痛苦,同时内心的痛苦烦恼也会一层层的浮起而消除,继续不断的修炼体验到无论任何的感受都有是同样的生起后渐渐消失;体验心念物质的无常变化。目的是体验无常,驱除贪爱、憎恨、愚痴所带给您的烦恼痛苦的情绪。 第三阶段,第十天,学习爱心观。发展爱心,感谢心。由于修习内观(Vipassana)清净心念,体验身心的无常、苦、无我而对人们生起爱心。即使自身在这十天中得到一点点的自在、安详、和谐,愿与人们分享,愿人们快乐、和谐、得到自在。目的是消融自我,发展无私的爱心,把内观修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内观修法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在北京射箭队拍摄的射箭教学片中,韩国教练谈及中国射箭队软的方面较为欠缺,其实就指的就是内功修为,亦即“静、定”的训练。大家都非常熟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射箭运动中,人的本能反应是不利于射箭的。只有克服人的有害本能,才能使射艺迈向更高的层次。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么简单,人能主动地认识主客观世界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也就是说,动物是生活在本能层次,而人是可以自主改造内心世界的。这也就是“射以观德”的真实内涵。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神经回路具有可塑性。人可以通过训练,改变旧的神经回路,创造新的神经回路。亦即象内观法一样,用平静的心去对待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感受,保持敏锐的觉知和平等心,觉知感受而不生起盲目的习性反应。而在“定”的身心状态下,这种神经回路或者说习性的改变会变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内观修法运用到生活当中,即体现为修养。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稳定心理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人生态度。古时文化昌明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都非常注重个人修养。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便可见一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执行第一次载人飞行时,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点火的最后时刻,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事后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虽然杨利伟不一定练习过内观修法,但他一定有过类似的心理训练,而这些训练无外乎放松身体、深长缓慢的腹式呼吸和保持内心的宁静,时时坚持并将之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内观修法是一个长期熏修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十日课程就能得到彻底的改变,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如果改变很容易的话,最大的敌人就不是自己了,满大街跑的都将是圣贤。 最后祝大家德业增长,射艺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