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弓箭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3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骑兵、丝绸和弓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3:0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重骑兵、丝绸和弓箭
汗青
在冷兵器讨论中,有很多奇异的说法,譬如说辽、金乃至于蒙古的重骑兵比例高达四成;又譬如蒙古骑兵在铠甲下穿一件丝绸衣,因为箭头射不透这种衣服,会连带丝绸进入体内,拔箭的时候只要抓住衣服往外拉就连箭一起拔出来等等。

这些言论,不能说全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成立的。我一直坚持认为,任何问题的讨论,需要先统一各种概念,之后才可以进入讨论。不然的话,用广东话讲就是鸡同鸭讲。
这些言论的出处,出自美国的古代战争研究学者T·N·杜普伊的一本著作。杜普伊在这个领域的名望相当不错,作品口碑良好,包括人物传记在内。他对古代战争研究时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很可观,譬如综合各种因素后用数值表示武器的威力。但是,并非在所有问题上,他都是对的,尤其关于东方古代战争,他的一些观点所依据的资料不如东方学者多而严谨。这也正常,术业有专攻,他不是专攻东方古代战争史的。
他在一部著作里讨论蒙古骑兵的时候,说过这么几段话,是我前面所说言论的最初出处: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
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这就是经常有人说辽金乃至蒙古骑兵中,有四成是重骑兵的来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没统一基础概念。
通常我认为的重骑兵,是指战士和马匹全身覆盖重装金属铠甲,使用长矛或其他重兵器进行肉搏的白刃骑兵。而在杜普伊的分类里,只要是白刃骑兵,就都是重骑兵,弓骑兵则全是轻骑兵。他所说的重骑兵,人可以穿的是皮质轻甲,有的马甚至都没任何甲胄,哪怕是皮质的。
杜普伊这种分类原则,是以兵种功能来区分,而不是以装备来分类。这种分类在他比较各地区兵种和军队结构的差异时,显然更方便说明他想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习惯以装备分类的其他研究者来说,这种分类显然太过简单,完全不适用。
在中国古代,自南北朝起,就开始有了人、马全身披挂重型金属铠甲的重骑兵,但从总体比例看,数量一直以来都是相当稀少的,通常在相当大一个地理及部队建制范围内,也只有数千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如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破甲能力很强的强劲单兵弓弩,还有这种部队的造价太高,包括装备的造价和马匹的产量,性价比的考虑等等多种因素。
因此如果说的是装备原则分类而来的重骑兵,那么无论西夏还是辽、金、蒙古,都不可能有四成,只能是很少一部分。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杜普伊对蒙古弓的描述太简单了。
蒙古弓有很多种,他说的可能是强劲重弓之一。实际上蒙古弓骑兵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是一种小尺寸的大反曲复合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螃蟹弓,因为它的弓梢长度和反曲角度都很奇特,样子很像张开两条腿的螃蟹。这种弓一般大的也只有一米二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八、九十厘米,但射力强劲,发射速度快,是一种很优秀的骑兵弓。
最后的问题,是关于那件昂贵的丝绸长袍的。
在这点上,我想我比杜普伊更具专业性。因为我大学的专业必修课里,有一门是纺织材料学。虽然当年成绩不怎么好,且时隔多年很多内容都遗忘了,但还记得的一些内容,勉强还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纺织材料学看,丝绸是一种弹性限度和拉伸强度都很好的材料。遗憾的是,它的疲劳强度和打击强度都一般。换句话说,就是弹性好,很难被横向拉断,和牛皮糖一样,但很容易切断。对锋利的箭头来说,切开一块丝绸太容易了,除非那箭头是钝头圆锥形,那倒有可能。在古代,这种圆锥箭头恐怕很难见到,至少我没见过,倒是现代射箭运动中的练习靶箭头,都是这种钝头圆锥形的。
因为未能查到此书的原文,所以我不知道他本来是怎么表达的,也有可能问题出在翻译上。如果只以我看见的译本内容为准,那么杜普伊说的肯定是错的(后来经查证,他的英文原著里确实是这样说的,翻译没问题。讨论中,有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也很有意思的意见,认为此说很可能是我国古文中“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之言,在翻译为英文后,被人误认为弓弩穿不透丝绸而导致的)。
不过想要达到他说的条件和结果,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那就是蒙古人其实穿得是一件足够厚的丝绵长身棉袄,外面再覆一件皮或铁的铠甲。
最后的PS:要做实验其实很简单。找块丝绸,然后去厨房,蒙在晚上要做红烧肉的五花肉块上,找个至少双面开刃形状和箭头仿佛的锐器,譬如三棱刮刀,然后,扎一下……或者可以在两米处徒手投掷。不能站太远的理由,是肉块大小通常不足以支持再远的投掷距离。
请放心,你的投掷一定没弓弩的动能大。然后你就可以尝试拉住丝绸把刮刀拉出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3-7-22 21:59:00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是靠谱的,当然,前提是丝绸衣外面至少要有一件皮甲或者更厚的铁甲。
我的第一个箭靶是用4块小孩子玩的60乘60的泡沫塑料板D的,每两层板中间我都铺了一件旧衬衣或者t恤。40磅的弓射靶箭,连第一层衣服都很难穿透。但是,箭的力量会传递到后几层,50箭不到后3层塑料板就都被衣服给顶透了。
如果当年的蒙古人外面没有穿甲胄,那么就算丝绸能够拦住箭头不往身体里更深的钻,但是箭上附加的力量也会把内脏给震坏的,那样可能死的更快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3-7-22 22:45:15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徐兄说的箭头形制 ,想起我看到天工开物有关箭头形状的记载摘录下~~~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
竹箭网http://www.chinabambooarrow.co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3-7-22 22:50:19 |只看该作者
大马士革弯刀 发表于 2013-7-22 21:59
我认为是靠谱的,当然,前提是丝绸衣外面至少要有一件皮甲或者更厚的铁甲。
我的第一个箭靶是用4块小孩子玩 ...

嘿嘿你用的是靶箭头吧,
用猎箭头或战箭头试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3-7-23 12:12: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马士革弯刀 于 2013-7-23 12:18 编辑
箭射天中 发表于 2013-7-22 22:50
嘿嘿你用的是靶箭头吧,
用猎箭头或战箭头试试。


那到真没试过。
但是我始终觉得,丝绸只是拦阻住箭头深入肉体的切割伤害,至于动能的碰撞力吗,怎么着也不会消除的。
徐哥军人出身,当知道有那样的说法:子弹击中头上的钢盔;就算是钢盔拦下了弹头没被击穿,但是子弹瞬间停止所带来的冲击力还是会拧断脖子的····
我也没考证,守住本分,跟你瞎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3-7-24 02:04:01 |只看该作者
大马士革弯刀 发表于 2013-7-23 12:12
那到真没试过。
但是我始终觉得,丝绸只是拦阻住箭头深入肉体的切割伤害,至于动能的碰撞力吗,怎么着 ...

从纺织材料学看,丝绸是一种弹性限度和拉伸强度都很好的材料。遗憾的是,它的疲劳强度和打击强度都一般。换句话说,就是弹性好,很难被横向拉断,和牛皮糖一样,但很容易切断。对锋利的箭头来说,切开一块丝绸太容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3-8-15 22:54:48 |只看该作者
我试了,版主说的是对的。丝绸,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分别用了靶箭头和战箭头做了实验,和版主所料不差。  很是钦佩版主的细致精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3-8-16 01:41:00 |只看该作者
安徽和县狼桃 发表于 2013-8-15 22:54
我试了,版主说的是对的。丝绸,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分别用了靶箭头和战箭头做了实验,和版主所料不差。   ...

呵呵不客气,我喜欢做各种试验。用靶箭头很难穿透沙发靠垫,并且会弹回来,但用锋利的箭头很容易切开并穿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 闽ICP备12002809号 )

GMT+8, 2024-6-17 00:13 , Processed in 0.126106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