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八臂猿猴 于 2013-7-16 19:57 编辑
新疆米兰遗址出土之“米兰箭”
米兰(Miran)遗址位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Charkhlik)东70公里。塔里木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罗布泊与阿尔金山的交汇处。东接古楼兰国(Loulan)文化遗址,南扼入藏咽喉,西与古鄯善国(SHANSHAN)腹地相接,北连古营盘古文化遗址。因其绿洲的自然优势被长时间作为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世界上关于塔里木盆地周边情况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于公元前200年间的西汉文献,在这之前,并没有留下关于这个地方的文献资料。而事实上,人类文明涉足塔里木盆地腹地以及周围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根据这一地区发掘出的数以百计的4000年前高加索人木乃伊以及丰富的陪葬品判断,早在丝绸之路以前更早的一个时间内,东西方贸易的桥梁就已经被建立,而斯基泰人在更早的时期内,其的足迹就已经涉及这一地区。
(图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四百年间丝绸之路一线新疆境内西域诸国示意图)
新疆米兰遗址出土“米兰箭”的形制并八臂猿猴色彩填充
米兰箭注释:
米兰遗址出土战箭数量为九根,箭杆保存完好,为典型的纺锤流线型形制。其长度约在30-32英寸之间,约合0.8米。为四箭羽式设计,米兰箭的卡槽处较为宽厚,且保存完好,其中一根还保存着三片残羽。箭杆呈纺锤流线型,即中间粗,两头递进变窄,民间俗称“套档子箭”。 箭身为红蓝相间的装饰设计,分为三种基本装饰形制。 1:箭尾卡槽无装饰色,在其前部呈现一小段蓝色的装饰区,在蓝色装饰区前约10厘米处又呈现一段红色的装饰区。 2:箭尾卡槽处被一小段蓝色的装饰带包裹,箭身其他部位无色彩装饰。 3:红蓝复合型装饰设计,箭尾卡槽无装饰色,前方两条细小蓝色装饰带包裹一段螺旋缠线区域。间隔约一厘米无装饰区后,又有两条两条细小蓝色装饰带包裹一段约合10厘米的红色装饰区
谈谈套档子箭:
套档子,即“纺锤流线型箭杆设计”究竟产生于何时至猿猴还没有去系统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类箭杆设计在历史上了呈现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这说明我们的古人早就开始对弓箭器械进行力学定量研究。毫无疑问,箭身的流体力学特性影响着撒放的精度和箭道运行规矩,这在战场上至关重要。古人深知,只有弄清楚箭的流体力学性能,才能完善射箭动作技术。因此,对不同外形的箭的流体力学特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契丹国志》中有记载的“皂雕翎箭”和“青黄雕翎箭”相关形制。南宋赵伯啸所绘《番骑猎归图》。以及参阅及赤峰阿旗宝山辽墓笔画弓箭形制可知:以雕翎制作而成的契丹箭,无论是附羽形状还是箭杆设计都呈现明显的纺锤形,有些在此基础上呈现后部较为宽厚的长椭圆形且露出箭杆。根据清代官制弓箭的制作机构武备院制作规程规定“凡成造一应箭杆木植,内务府用武备院库存杨木箭杆,制造库行取武备库存储箭杆,今拟净长参尺,径四分,箭杆每支用长参尺二寸见方,六分杨木一根,凡打磨做细”,“凡成造长三尺,上围圆一寸二分,中围圆一寸四分,下围圆一寸箭杆” 由此可知,清代箭杆的的标准方式是将长三尺二寸,直径六分的木杆细作打磨成长三尺,箭尾处周长一寸二分,中间部位周长一寸四分,前端箭头处周长一寸的标准形制。俗称“套档子箭。”纺锤流线型设计的战箭,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飞行的阻力,达到增加箭飞行时稳定性的目的。
后记:
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有些论述难免有想当然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若有疏漏,请大家海涵。 此外,谢老是值得尊重的射学先行者,本人所做的事情仅仅是让大家了解谢老对中华射学所做的贡献。说白了,本人仅仅是一个不合格的搬运工,力所能及做一些翻译、注解和搬运工作。本人没有任何知识产权,一切都是谢老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