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标题:
古代弩射和弓射中的一些被混用的术语
[打印本页]
作者:
阿痴
时间:
2012-3-23 17:02:17
标题:
古代弩射和弓射中的一些被混用的术语
本帖最后由 阿痴 于 2012-3-23 18:28 编辑
陈音论射一文,来自《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是东汉时赵晔撰,这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等史籍,其中的陈音论射,是比较早得谈到射的技巧的文章,但是这儿的射,非弓射,而是弩射。
在这个传记中,陈音是楚国人,他经范蠡引荐,来到越王面前主要是介绍弩,以及讲解如何使用弩这种兵器。
先看全文:
陳音論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於是范蠡復進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嘗步於射術,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願子一二其辭。」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彈者柰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害』之謂也。於是神農皇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黃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為兒之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以其道傳於羿,羿傳逄蒙,逄蒙傳於楚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琴氏傳之楚三侯,所謂句亶、鄂、章,人號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傳至靈王,自稱之楚累世,蓋以桃弓棘矢而備鄰國也。自靈王之後,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臣前人受之於楚,五世於臣矣。臣雖不明其道,惟王試之。」
越王曰:「弩之狀何法焉?」
陳音曰:「郭為方城,守臣子也;教為人君,命所起也;牙為執法,守吏卒也;牛為中將,主內裹也;關為守禦,檢去止也;錡為侍從,聽人主也;臂為道路,通所使也;弓為將軍,主重負也;弦為軍師,禦戰士也;矢為飛客,主教使也;金為實敵,往不止也;衛為副使,正道里也;又為受教,知可否也;縹為都尉,執左右也。敵為百死,不得駭也,鳥不及飛,獸不暇走,弩之所向,無不死也,臣之愚劣,道悉如此。」
越王曰:「願聞正射之道。」
音曰:「臣聞正射之道,道眾而微。古之聖人射,弩未發而前名其所中。臣未能如古之聖人,請悉其要。
夫射之道,身若戴板,頭若激卵,左蹉,右足橫,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兒,舉弩望敵,翕心咽煙,與氣俱發,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離,右手發機,左手不知,一身異教,豈況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
「願聞望敵儀表,投分飛矢之道。」
音曰:「
夫射之道,從分望敵,合以參連。弩有斗石,矢有輕重,石取一兩,其數乃平,遠近高下,求之銖分。道要在斯,無有遺言
。
」
越王曰:「善。盡子之道,願子悉以教吾國人。」
音曰:「道出於天,事在於人,人之所習,無有不神。」
於是乃使陳音教士習射於北郊之外,三月,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
陳音死,越王傷之,葬於國西,號其葬所曰陳音山。
作者:
阿痴
时间:
2012-3-23 17:26:32
本帖最后由 阿痴 于 2012-3-23 18:32 编辑
有趣的是,尽管陈音讲的是如何使用弩,仔细看完全文,发现在术部分,有一些我们经常在射箭上使用的术语,有的相似,有的则完全相同。
例如:
“左蹉,右足橫”,这句和明代射书中的“前腿似橛,后退似瘸”,“丁字不成,八字不就”是一个意思,此步法方便装换射击角度。
以上这条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是射弩还是射箭,这种步法都极有用处。
再,文中“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兒”,这句也经常见到,但是有些不明白,既然是射弩,前手为什么不用托字?
成书于西汉的〈列女傳.晉弓工妻〉中则是“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这里讨论的是射箭,左手如拒石,很符合开弓的道理,但是后手如附枝,附枝的手直接从前手变成后手了。乱了,乱了。
南宋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的“弧矢谱法”即射箭篇中说成是“前手如托泰山,后手如抱婴儿”,这里有点像是直接把用弩的要领套到射箭上来了,以至于在《镜花缘》中,几位射箭的姑娘对这个托字展开了讨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紫芝道:“姐姐此言,妹子真真佩服!当日我因人说射鹄子只要准头,不论样子,所以我只记了‘左手加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这两句,随便射去,那里晓得有这些讲究。”亚兰道:“妹妹:你要提起‘在手如托泰山’这句,真是害人不浅!当日不知那个始作俑者,忽然用个‘托’字,初学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实实可恨!”琼芝道:
“若这样说,姐姐何不将这‘托’字另换一字呢?”亚兰道:“据我愚见:‘左手如托泰山’六字,必须废而不用才好。若按此名,托字另换一字,惟有改做‘攥’字。虽说泰山不能下个攥字,但以左手而论,却非攥字不可。若误用托字,必须手掌托出;手掌既托,手背定然弯曲;手背既弯,时也因之而翻,肩也因之而努。托来托去,时也歪了,肩也高了,射到后来,不但箭去不准,并且也不能执弓,倒做了射中废人。这托字贻害一至于此!
作者:
阿痴
时间:
2012-3-23 17:51:27
本帖最后由 阿痴 于 2012-3-23 18:03 编辑
其实我要谈的就是一些在射书经常出现的术语,但是各处的意思又不相同。
另一个就是“叁连”
在陈音论射中,“叁连”指的是瞄准技巧,但是唐代王琚和明代李呈芬的解释中,叁连是:“谓先发一矢,三矢夹于三指间,相继拾发,不至断绝,此注矢之法也。”也就是三箭连发的意思。很明显,这是对叁连的一种误读。
谢肃方的观点比较靠谱,他认为,周礼中的五射,包含“叁连”其实指的是射礼中的“五物”。而郑众在西汉列出的五射的这五个词: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则和使用弩有关。因为西汉的军队中主要装备弩。
他把这五个词和弩的射击要领一一联系起来,果然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叁连:大致就是弩在瞄准的时候的三点一线。
剡注:剡,锋利的意思,在这儿指箭头。意思是用箭头来瞄准。
白矢:指的是白色的定位箭,发在所有的箭之前,用于判断远近落点,以及横风的影响。
襄尺:襄,有抬高的意思,尺,刻度,可以是望山,两个在一起,是调节发射仰角的意思。
井仪:字面意思是看起来像井的样子。谢老认为在这儿是一种瞄准技巧,即,把靶子,或者目标看成一个井字,用井字来把靶子分成九块,中间一块是靶心。如果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把这九块编上数字,123456789.那么中间一块就是5,在距离较远的时候,需要瞄着2,才能击中5,在左侧横风的时候,则需要瞄着1,才比较有把握击中5,总之,这是一种实战中的技巧。
这说明古人,即便是射经的作者,也会有水的时候。
作者:
阿痴
时间:
2012-3-23 17:56:33
“右手發機,左手不知”
这一句在射箭的射书中也常有提及,即“后手发箭,前手不知”,经常有人从字面上来理解,觉得前手不知是后手放箭的时候,前手都不知道已经放箭了,这个有些太夸张,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后手放箭,但是弓弦、弓体和箭的的振动非常小,前手几乎感觉不到振动。想想看,射弩的时候是不是最好这样呢?
作者:
风飞
时间:
2012-3-23 18:11:01
看古代的射术也有不同观点,算是不同流派吧,有时看的真迷糊,昨天我还想这事呢,啥时候把古人对射法不同理解的部分发出来,大伙瞅瞅!
作者:
阿痴
时间:
2012-3-23 18:30:04
风飞 发表于 2012-3-23 18:11
看古代的射术也有不同观点,算是不同流派吧,有时看的真迷糊,昨天我还想这事呢,啥时候把古人对射法不同理 ...
古人有的只是摘录,并非根据自身经验而写,这抄来抄去的就乱了
欢迎光临 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http://chinabambooarrow.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