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标题: 从练箭到练心 [打印本页]
作者: WMDYY_ 时间: 2012-2-17 19:31:29 标题: 从练箭到练心
随着唐文化东传,中、日、韩三国的射箭实际上都属于亚洲传统射艺体系,但在今天射箭运动的发展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重视技术的韩国队采用假想观众席进行训练,称雄国际赛场
日本人则热衷于在弓道馆操练内心修养 摄影/赵欣
令人震骇的“射箭机器”
1989年,瑞士洛桑。
韩国女选手金水宁在女子60米射箭比赛中射出一支略微偏上的10环。这原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她却面无表情地摇摇头,在起射线上把弓弦从弓上卸了下来,顺时针方向拧了几圈。弓弦再次安上后,接下来的2支箭就像一场自动表演,在场的西方记者这样描述:“像长了眼睛似的,箭箭直直飞向靶心!”那一年金水宁18岁,已是世界女子射坛第一高手。赛后她解释说,在发射第一支箭的时候,她根据弓弦发出的声音做出判断,不是瞄准需要校正,而只是弓弦稍微松了一点儿……
在韩国,令世人震骇的射手不止金水宁一人。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韩国射箭队在女子团体和个人两个项目上就很少失过手。而翻开射箭世界记录,将近20个单项里,除了一个意大利人外,韩国人的名字几乎占满了整个记录榜,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射手的名字远远甩在后面。
今人对于弓,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已很少有人真正见到过弓,对于现代射箭赛场上使用的弓箭更是知之者甚少。就连在亚洲赛场上拿过冠军的北京小伙蔡硕,也难以忘记5年前他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弓时的惊讶:“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东西?”
国际箭坛送给金水宁一个令人惧怕的名号:“射箭机器”。这不仅说明她的射术像机器一样精准,还反映了她对射箭器材的控制和掌握已达到人莫能及的地步。实际上,作为人手和人眼的延伸,源于西方的现代弓箭已被添加上大量的技术性装置,使得弓箭本身就成为了一部精密咬合的“机器”:增加了支撑箭簇用的箭台;装上了有导轨和标尺的瞄准器;发明了一旦射手将弓拉到最合适位置时便会发出声响的“定位片”;甚至在弓上还出现了横七竖八、长短不一的“铁棍”—这是“防震器”,作用是增加弓体重量以吸收箭射出时引起的震动,保证箭能平稳射出。对金水宁来说,她的心、眼、手与外在的弓箭装置已经合为一体,很难说究竟是谁驾驭了谁。用蔡硕的说法,“人加弓就等于一把枪。”
这种不断追求和提高弓箭的技术含量的做法与古老、高雅的中国传统射艺相去甚远。然而,尽管有着更为悠久而灿烂的射史,中国队在今天的箭术较量中不敌韩国却已成事实。传统和现代,这个冲突的命题再次在射箭场的较量上体现出来,这是否真的是一场无可挽回的落败?
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必须被提及。1959年之前,中国每年的全运会上都还设有传统射箭项目,弓是中国弓,比赛规则也是中国的,那时各民族神射手云集,只是没有机会和他国对手一决高下。1959年后,为了获得同台竞技的“对等”机会,中国传统体育向着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全面转向,射箭亦在其列:弓不再是演进了数千年的传统弓,比赛规则也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中国传统射箭才逐渐走向式微—但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经过了一个能量的“暂留期”。
正是在这个“暂留期”里,中国射手们迅速适应了新的器材和规则,在国际赛场上的第一回合较量中绽放出短暂而夺目的光亮:从1960年到1965年的6年内,年轻的中国射箭队员先后29次打破世界纪录。在有前苏联及更多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第一届“新兴运动会”上,中国射箭女队拿下了女子团体冠军,李淑兰和徐开才这对后来的箭坛侠侣双双获得女子30米双轮和男子90米双轮冠军,李还破了世界记录—而当时韩国的射箭水平还“根本没法与我们相比”。在后来成为国家射箭队总教头的徐开才看来,这并非“转向”的胜利,而是“传统”的胜利。
作者: 山野豪客 时间: 2012-4-5 20:33:16
还是没有说怎么练心呀
欢迎光临 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http://chinabambooarrow.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